文 | 王可(新京报传媒研究)
近日, “大公文汇网”官方账号在微博发布了一则《大公报》1945年的“号外”报道,因其报样中的标题“哈哈哈,日本人吃原子弹啦”风格另类而引发网友热议。
虽然被业内人士质疑“一眼假”,“大公文汇网”也已删除相关微博,但关于“号外”的讨论却值得我们多聊两句。
01 号外是什么
报纸的号外,是 “定期出版的报刊”在前一期已出版,后一期尚未出版的一段时间内,对发生的重大新闻和特殊事件,为迅速及时地向读者报道而临时编印的报刊。因其不属于原有编号序列,故得名“号外”。
报纸号外通常具有三个显著要素:一是在报头有 “号外” 字样,通常在两期报纸之间临时编发;二是无编号,无定价,多为单张,免费赠阅;三是登载内容须是重大新闻或特殊事件。由于是临时出版,号外在内容编排、尺寸大小、印制形状、包装等方面均可大胆创新。
02 号外定格历史瞬间
“号外” 曾是媒体时效性与专业判断力的体现,更是定格历史瞬间、传递时代情绪的重要载体。
主流媒体在一些重大时刻会刊发号外。
△2001年10月7日,中国男足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,历史性地首次闯入世界杯决赛圈。一时间,全国上下沉浸在狂欢之中,国内有二十多家报社印发号外,记录下这一荣耀瞬间 。
地方媒体在对当地特、重大地方性事件的报道当中,也常采用号外的形式。
△1988年4月13日,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议,决定设立海南省,建立海南经济特区,《海南日报》随之升格为省报。这是海南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转折,也是海南日报发展的新机遇。在这历史性的时刻,《海南日报》增出号外,将喜讯第一时间告诉全省人民。
文化界的重大事件同样会催生号外。
△2005年10月17日,文坛巨匠巴金先生逝世。《成都晚报》的“巴金逝世号外”多达100版,数量为5万份。成为这一新闻事件较为完整的记录者。
03
新媒体里“号外”怎么用?
原本属于新闻专业领域的“号外”形式,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泛化与滥用趋势。
大量新媒体为博取点击,将普通资讯冠以“号外”之名,以夸张标题吸引受众,实则内容与“号外”所应具备的重大性相去甚远。
有企业将产品发布或庆典、活动包装成“号外”,使这一原本具有公共性的新闻形式沦为营销工具;
社交平台上各类自称“号外”的快讯与海报泛滥,信息来源模糊、内容质量参差不齐,进一步稀释了“号外”的严肃内涵。
诸如此类的使用方式,让“号外”成为了高级版的“标题党”,不仅未能有效传递信息,反而导致 “号外” 的严肃性下降,最终价值被不断稀释,失去其原本应有的分量。
校对 | 李立军
主编推荐
股票网上配资平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